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近代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历史考察
作者:赵士国  年份:1993-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西学输入 近代中日 日本 历史考察 西方文化 兰学 禁教 维新 19世纪中叶 洋务运动 
描述:强国之列。一个由强变弱,一个由弱变强,其中的奥秘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广大中外学者的注意。近年来,对此研究的兴趣更是盛而不衰。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国在对待西方先进文化(即西学)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
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比较研究
作者:文涛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科学体制化 技术教育 
描述:不同的是日本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很快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二十世纪初已经跻身于西方发达国家之列。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同样是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发展,却没能走上近代化道路进而论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境况。对于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原因,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外的学者们主要从中日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得出了一些普遍共识的结论,但从技术角度探讨的相对较少。研究的时间从科技史的视角确定为1840年至1911年,并以中日近代技术引进与发展为比较为对象,应用科学技术体制化建设的理论,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的对中日近代的技术做一比较,撇开技术发展的政治、文化因素,从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找出中国近代技术落后于日本的根本原因,纠正以往人们对于中日近代技术的一些错误看法,探讨中国近代没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原因,具体拟解决以下问题:中日近代技术观有何异同?中日近代在具体的技术领域谁强谁弱,人们一般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为标志,进而推演中国近代技术从引进到发展各个方面都不如日本,尤其是军事技术,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客观原因,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中日两国在近代科学体制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差异?为什么日本顺利的完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建设而中国没有?通过近代中日技术引进与发展的比较对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针对以上问题,系统考察了中日两国近代各时期技术观,阐明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和魂洋才”两种技术观内涵的差异。论述了近代中日两国在基础工业技术领域与军事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引进与发展概况。并从技术引进规模上、两国政府对相关领域的支持程度、技术引进的侧重与主导产业的选择几方面对比探讨了中日两国的差异,分析了中国落伍的原因。此外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史实,客观地对比了中日近代军事技术,重申在甲午战争以前中国在军事上强于同时期日本的客观史实。着重阐述了中日两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建设方面的概况,对比了两国在技术教育、留学生与外籍人员的雇佣管理、科学研究体制化领域的差异。强调了日本近代技术的成就是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技术教育为载体,全面建设科技体制化基础上成长孕育而成的成功经验。以此得出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长期忽视的结论:从科学技术自身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伍于日本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科技体制化建设的全面滞后。最后,结合两国技术引进的史实,重申了发展现代技术教育、重视科技体制化建设对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代中日发展变革何以大相径庭
作者:李怀录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脱亚入欧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描述:中日两国在近代有过相似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变革,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发展变革的指导思想不同,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对历史发展机遇把握程度不同,所处的境遇不同。
近代中日两国聘用外籍专家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茂慧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政府 外籍专家 聘用 差异 
描述:同:由于中国在聘用洋员的过程中发生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激烈争论和冲突,故起步晚,且进展迟缓;而日本则没有发生类似的争论和冲突,故起步早、步伐快;且聘用的目的也存在着维持封建统治(中国)与发展资本主义(日本)之别。(2)聘用人数:日本远多于中国;且作为小国的日本相较于老大的中国而言,其平均密度更高。(3)所聘洋员的职业分布:在中国以技师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和重工业部门,学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日本则广泛分布于行政、军事、经济、司法、教育等各领域及私人资本企业中。(4)聘用的主体:在中国承担聘用洋员任务的主体是洋务派,在日本则是明治政府,二者在权威性及领导者的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中日两国在对洋员的选聘条件及使用管理上也存在差异。(1)洋务派在与洋员签订的合同中,对其权限的规定较为宽泛,且含糊...
近代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反思:以洋务运动为研究视阈
作者:徐瑞仙 柏林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洋务运动 现代化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描述: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早期尝试,作为对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严重阻碍,政治制度的衰朽没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排斥,西方列强的百般破坏,以及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属性。今天,我们以史为鉴,反思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得失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近代中国幼童留美问题研究:兼论中国近代化成败的外部动因
作者:曾妍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幼童 留学美国 晚清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 
描述:思想文化影响幼童们的价值观,提前撤回这批幼童,导致此计划就此夭折。此事件处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未能像日本一样走上强国之路,就学习西方这一角度为基本出发点来分析,是因为未能全面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仅强调学习单一的器物技术的狭隘认识造成的。幼童能够成功派出美国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时客观历史条件迫使清政府派出幼童到美国学习。然后是容闳与清政府洋务派核心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共同促成了这次计划的完成。最后是《蒲安臣条约》地签订为这次幼童留美计划能够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由于幼童留美计划在展开过程期间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清政府认为学生们受到了西方思想制度文化的影响,中途则撤回了他们。尽管留学生们中途被撤回,但是他们回国后,在邮电、矿冶、铁路兴建、外交等方面对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政府组织之下的这次留学之所以没有完成原定的学习计划,也没能使中国变得富强。是因为包括洋务派在内的清朝统治集团,为了利用学生们学到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传统的封建统治。所以极不愿意学生们留美期间,接受或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免对传统封建统治造成冲击和威胁。近代中国人对接受西方先进事物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具体来说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向制度的过程。这些过程告诉我们无论哪个阶级在为中国近代化努力奋斗过程中,都没办法逃避经济基础都要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这个科学原理。幼童留美事件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
作者:章扬定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孙中山 明治维新 近代思潮 
描述:维新、日本近代化的烙印。
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以戊戌变法、甲申政变和明治维新之比较为中心
作者:姜秀玉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戊戌变法 甲申政变 明治维新 社会变革 现代化进程 
描述:的首次尝试。 明治维新把日本带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门槛,成了亚洲的强国,并欲与欧美列强争一高下。而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的中国戊戌变法和朝鲜甲申政变却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和朝鲜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中国和朝鲜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并最终坠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戊戌变法和甲申政变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及以后的很多有士之士为之扼腕痛惜。为什么这三件在时间、社会状况和目标相近的变革运动,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本论文将围绕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戊戌变法、甲申政变、明治维新进行综合比较,探索其异同,并通过对近代中朝日三国的变革比较,拟阐明其与各国现代化的关系,以此阐述三国近代变革对各国现代化进程、类型、特点等的影响,进一步指出三国变革各自成败的历史必然性。本论题主要采取比较和综合的研究方法,以三国社会变革为对象,比较出相互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通过综合分析,以宏观的视觉阐明三国出现这些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原因。 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变革之前的世界和东亚三国的形势,论述了近代中朝日三国发生巨大社会变革前夕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方面主要探讨中朝日三国进行变革时期的国际环境即外部历史条件,论证国际历史环境对中国和朝鲜的变革运动是十分不利的。三国各自的国内形势方面主要阐释三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对外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章论述东亚三国的变革过程。这一章通过考察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中各国革新派的政治活动以及他们所建立的新政权和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而对三国变革运动的宗旨、目标、内容和三国维新领导集团的实力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各自成败的原因。第三章主要叙述三国变革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三国变革各自成败的原因。以三国的文化传统特点为主进行具体比较,并总结出日本取得成功,中朝遭到失败的历史原因。第四章阐述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东亚三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可以说三国的社会变革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首次尝试。结论部分作总结。本文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方法,首次对近代东亚的三大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探明三国现代化进程成败的主要原因,揭示东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模式及特点。该文突破以往只从革命激烈程度和阶级局限性寻找变革成败原因的作法,把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作为整体来考察,阐明中朝日三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造成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以获取有益的现实启示。最后,阐述三国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探索东亚三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进一步探讨西方与东亚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问题,由此形成本论题研究的主要特色。
运用现代企业特征认识洋务运动企业的性质
作者:缪亚东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现代企业 洋务运动 性质 特征 资本主义 外商 
描述:C。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洋务企业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解析过程中,大多学生以洋务企业运用机器生产、企业内部出现剥削关系为依据,判断其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那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具有哪些特征呢?资本主义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它具有以下特征: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必须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于市场之中,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②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直接目的和动力。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④有名称、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正式组织。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工业,我们试从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产品分配、创办目的、内部管理等角度分析洋务企业是否符合以上特征。
运用多元材料 重构历史认识:《洋务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
作者:李小萍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洋务运动 实践反思 教学设计 历史认识 材料 中国近代化 重构 高三学生 
描述:战”“历史反思”“继续应战”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认识洋务运动: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借助材料呈现的不同观点,多维度评价洋务运动;通过联系与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在挑战和应战中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的发展趋势。